Shiyang

才华有限公司

-
微信公众号|hsyphoto
微博|@ihanshiyang

关于后期

Vind:

前日,有某关注者看完我的博客后留下一句评语:你的照片ps太重。实话实说,这样的评论这几年来我收到过不少。如果是某个同行或者同仁跟我提出批评,我可以当做一个技术问题进行仔细琢磨。但是恰恰不巧的是,跟我说“ps过重”的人,往往都是业余爱好者。


我对于去解释什么是ps,为什么需要ps,甚至什么是摄影早已不胜其烦。前日不巧正好看到《中国摄影》杂志用整个一期的内容来探讨摄影后期的是非问题,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所以关于很多人关心的ps问题,在此做一点说明。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现代摄影是否为统一的艺术形式?


自摄影技术普及以及摄影器材轻便化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能接触到摄影这个行业,甚至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成为摄影爱好者或摄影师。特别是现代数码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我们在十几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胶片到数字技术,再从数字技术到网络时代的过渡。这种过渡,使得摄影变成一种大众化的生活行为——如今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曝光,什么是对焦,什么是白平衡也可以通过手机或数码相机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那么,这种大众化的生活行为与摄影发展之初的性质,是否有质的相同?


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关于后期处理争论的最核心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摄影作为一门技术被创造之初的目的就是记录功能,直至今日它的最主要功能依然是记录。几乎所有的业余爱好者,以及纯粹的新闻或纪实摄影师都是记录者——大众用不同的相机和镜头记录美景、生活事件、亲人朋友、游玩经历等;新闻摄影师记录新闻事件、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历史文化等,不脱离这一功能,便是始终沿着摄影原本的轨迹。所以,在这种思维范式之内,对于记录的破坏者便被视为背叛者——例如已经有连续两届的荷赛大奖获得者因为使用后期技术修改照片而被取消资格,甚至遭到到同行的口诛笔伐;例如1869年美国摄影师摄影师威廉姆·H·穆勒(William H. Mumler)隐利用合成手段制作虚假的“灵魂照片”而被控告;再如引起轰动效应的华南虎照片不过是一个背叛者的作恶。


背叛越多,斗争越多。我相信自数码后期合成技术诞生以后,很多人会不自觉的在心理上加入一个“反PS联盟”。私以为原因,无非是两种:一是原来掌握暗房后期技术的摄影师一时间忽然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没用了;二是曾经被欺蒙过的人会不自觉的对任何照片产生质疑。(后来我看《中国摄影》杂志几位分析人士与我的观点相同)


然而谈到现在,还没有回到问题的本身:现代摄影是否为统一的艺术形式?综合上面的分析,摄影作为一门技术时,要发挥它的记录功能;然而现代摄影的发展,远远超越了一门技术所能涵盖的东西。举个例子说明,绘画诞生之初人们同样是把它当做记录工具,然而现代绘画早就不是原始人画在石壁上的那些个图案了。摄影亦是如此!如果你们只相信摄影的记录功能,那么为何去影楼拍完写真后要嘱咐几句“把我修好看点”?而不是要摄影师真实的记录脸上的麻子脸上的痣?——人们已经在潜意识里面发现了摄影的不同。


顾铮说:敏锐的摄影师会发现,摄影除了其记录功能之外,还存在着评论功能。所以在被艺术家们发现和利用之后,摄影已经从原来的纪实、风光、人像摄影之后衍生出一大批新的流派,例如国外的超现实主义派和国内的后现代主义派等流派的盛行。在很多人还分不清LOMO和纪实的时候,再去讨论摄影的记录功能就显得保守而狭隘。在理解摄影为一门新兴艺术的时候,它就跟前面讨论的不一样,不存在某种固定的规范。假如只是创作工具,何必要强求使用工具的人怎么正确使用?


2数码后期是否等同于暗房技术?


就像某摄影评论人士说的:“回归到影像控制技术时,胶片和数字都仅仅是影像的载体,而最终决定影像如何呈现的,始终是人类”,将数码后期比作胶片时期的暗房技术是很多人乐意做的。有的摄影师甚至还会摸索出用数码加工出胶片效果的方法。


然而,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图片的革命不是发生在照片拍摄时期,而甚至是能发生在图片传播过程中。如果用不同显示器(或者色彩空间)得到不同色彩结果的图片,那么我们所惯用的白平衡或者影调调整还有什么作用?当今时代,还有很大部分使用胶片相机的摄影师。我也曾用过一段时间的胶片相机,不可否认胶片相机在某些方面存在其优势,但是真正再去仔细钻研暗房技术的人几乎没有了。而且,我也相信,使用胶片相机的人可能会反感数码后期技术,但是一定不反对数码后期技术,如果他是一个具有艺术包容性的摄影师——只是走在不同的路上。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略知一点点数码后期的门道。如果要我说出数码后期与暗房技术的区别,我可能不会把数码后期当做是暗房技术的发展,而更觉得它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这个模式提供了脱离传统摄影的思路,当跳出摄影框架进行艺术创作时。


3艺术是否等同与美学以及个人意识能否取代审美标准?


以我这些年玩摄影的一些拙见,很大一部分人,甚至是摄影师,都将艺术创作等同于美学创作。例如很多人会告诉我:你看你这张照片一点都不美啊。那么这就引出两问题:一是艺术是否以创作美为核心内容?二是究竟什么是美?


我想先说第二个问题。很多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自己觉得不美的东西,别人觉得美,只是因为审美标准不一样。我却觉得,审美标准这个词需要一定的拔高。个人觉得美的东西,只能代表个人意识,个人意识受到见识、生活阅历、思想水平等约束,不能取代审美标准。如果以审美标准来看,毕加索的画可能不是某一标准之内的,但应不流于次品;但是如果以个人意识来看,毕加索可能与小孩的乱画没什么区别。


对于摄影也是如此——一些追求真实的朋友会告诉我“你看,你拍的东西就是美化了现实,路上哪有车流,我怎么从来没看到过车流”——如果遇到不懂慢快门是什么的人,遇到这个只能谈个人意识,比如对或者错,比如好看或者不好看,不存在审美问题在里面。


那么第一个问题,究竟摄影甚至艺术,是否以创作美为核心?如果我回答是的,难免会被同行们取笑,你真当每个摄影师都是在影楼打工的?假如按照我心里的划分方法,从远古摄影到古典摄影再到现代摄影,以至于后现代的摄影,真正在“美”上面大有作为的,应该是古典摄影,哪怕是现代派的摄影师都已经脱离了这种狭隘框架的桎梏。记得莫言说,当年他刚写小说,以为写生活中的正面形象、伟大事情就是作家的本质;若一个摄影师,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摄影师,还在以纯粹的美学而创作,无异于莫言当年多写几篇关于雷锋的小说——当然,我也不否认其有何意义。


总得来说,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或者思想精神在作品里面,这种摄影莫过于行尸走肉了。虽然我承认我曾经,或者现在也行尸走肉过,但至少不是一个快乐的行尸走肉。




谢谢大家的评论和批评。走自己的路,何必在乎别人怎么说,或许作为一个内心有点艺术追求的人,都该这么想













评论(7)
热度(483)

© Shiyang | Powered by LOFTER